唐君毅先生亦有如是见解,其解周濂溪无极太极之说,不采西方的科学方式、宇宙论方式,而以天外飞来之说,视之为自有,而不是科学式的因果方式而言之,其言:万动万形,自恒是有,则其所自始之寂无,亦当内涵此一‘有之义,以创始此万动万形之有者,而为一原始之真实有。
在通行本《周易》的卦序中,《观》之前为《临》,《大象传》云:泽上有地,临。但是,莱布尼兹同样念念不忘向中国皇帝康熙传教的使命: 回到只使用0和1的二元演算。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何以为疑?夫大人与天地合德,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由是知客观真理,非一人之言。沈先生特别说明: 余初创此说,以为前人所未发,近读《崔东壁遗书·易卦次图说》,乃与予说不谋而合。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所谓:无不可以终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于此二卦,其戒尤不可不严焉。
今《序卦》不然,以是为天地万物之所常有也,鳞次栉比而言之,以是为铅椠篆籀之常文也。然有附托圣经,其传已久,莫得究其所从来而核其真伪。物不可以终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在此之前,《序卦》之义蕴又被古人概括为:六门往摄——第一天道门、第二人事门、第三相因门、第四相反门、第五相须门、第六相病门。
比如,有人以为莱布尼兹(Gottfried Wihelm Leibniz)是受了《易经》的启发而发明了二进制,但莱布尼兹本人却说是因为他建立了二元算数而读懂了《易经》。关键之处在于建立可靠的基础,提出自洽的解说。
一、《序卦》之卦次,全部说明天人感应之理。某个经典在何种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对另外一种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影响,不是一个笼而统之的问题,而是需要开阔的视野、严谨的方法、仔细的对比,这在文化交流的研究中尤其重要。故《易》者,因果之书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陔余丛考·〈易〉阙文衍文》) 关于《序卦》的性质,韩康伯《周易注》以为:凡《序卦》所明,非《易》之蕴也,盖因卦之次,托以明义。……王鏊《震泽长语》云:汉文帝时,《十翼》所存惟彖象、《系词》、《文言》。如: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惟在读者细心体会之耳。
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寄偶之变尽。《易》学之象数、图式、义理的不同进路,均可以从《序卦传》中找到线索。
(《张载集·横渠易说·序卦》) 南宋时,洪迈提出了具体的论证,认为卦序中有圣人防止祸患、预备危险的深意,特别是卦象中都有《坎》卦而且是相连续的几个卦: 《易》,《乾》、《坤》二卦之下,继之以《屯》、《蒙》、《需》、《讼》、《师》、《比》,六者皆有《坎》,圣人防患备险之意深矣。故详著其书,读者幸勿忽之。
赵翼就以为《序卦》、《杂卦》在流传中阙失,为后人所补: 《易》未遭秦火,最为完书。如牟复礼(MoteF.W.)所论:任何断语利见都不能尽言《易经》的重要性,他以荣格为例,说明当代的思想家所认识到的《易经》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四、《周易》卦序与学术发展的方向 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进一步探讨《周易》的卦序及《序卦传》的内涵,梳理其历史衍变,可以为人文学科及自然科学的拓展提供借鉴。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然其中阙文衍文亦不一而足。
根据这些实事求是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周易》的卦序及其意蕴所产生的历史影响需要具体而深入地分析,而不能草率为之。《上系》曰:‘法象莫大乎天地。
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周易》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因果思想蕴含于其卦象、卦序之中。
可见《序卦传》牵涉到《易》学的各个方面,而广义的《易》之序还包括各卦每一爻的时与位及内卦与外卦的顺序。《序》卦却正是《易》之蕴,事事夹杂,都有在里面。
其序卦也,用建构原则而不用平等原则,是以意味深长,后世儒者多不能晓。遗象数而言义,故未有以见其必然而不可易者也。这个基础不应忽略,但是,倘若没有哲人们的着力阐发,则《易经》卦序的意蕴也得不到揭示。可以看出,龟卜的兆象出于自然裂痕,不存在逻辑的思维。
然须知若别为之序,则其理亦未尝不相贯。又有回互、交错、顺布三序:上篇用回互,下篇用顺布,交错通上下篇。
……我相信中国的学者们,当他们了解这些想法并看到伏羲的所有创造都与我们的一致,将会乐于相信这位巨人也乐于代表上帝,造物主以及上帝从无中创生万物的创生过程的。早在20年前我脑中就已有这种0和1的算数的想法,从中我看到了将数的科学推向完善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
所谓相反,是指前后两卦有一种逆向转换的关系。而《周易》的卦序及其义蕴在宗教、哲学、科学、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历史影响和显示启示仍旧需要条分缕析而后融会贯通的研究。
其一、以……然后……故授之以、……而后……故授之以或以则和而为连词所表述生成或递进式的因果关系。其三、以A卦之卦名所表征的某种状态必如何,或某种状态莫若A卦为前提,以故受之以B卦所表征的状态为结果,所建构的条件性的因果关系。如: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可以说,《易》之序是《易》学的中枢,牵一发而动全身。
同时,《周易》对于人类德行与吉凶之间有何关系的探寻也是其哲学意蕴之所在,这是《周易》之占与其他占卜方法的关键所在,如陆贾《新书·道德说》所言: 《易》者,察人之循德之理与弗循,而占其吉凶,故曰《易》者,此之占者也。我认为,内涵格解释比二进制解释更好。
从而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易童子问》卷三) 而直接否定《序卦传》的价值,则以南宋叶适为代表,他的理由是《序卦》对诸卦及其顺序的解释过于简单: 按上、下《系》、《说卦》浮称泛指,去道虽远,犹时有所明,惟《序》卦最浅鄙,于《易》有害
又云:察者出所以知己,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周易·遁》六二云: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